孙建伟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一语出自《论语》孔子和子路的对话:防患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所谓“危墙”当然是指即将发生危险或意外的处境。而“君子”在这里则专指一种人格:对人对己对事有担当负责任的品德。可见如果立于危墙之下,即便是对自己抑或家庭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无独有偶,亚圣孟子也有过类似的论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不同于孔子的是孟子没有将“不立于危墙之下”仅限于“君子”,凡是能看清形势者(知命者)皆不应立于危墙之下。上至庙堂之高,下至引车卖浆者流都应趋吉避害,引导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实际上这与公司一再倡导的风险管控初衷是不谋而合的。
“风控”不仅仅为公司也是为员工更是为员工的家庭利益和幸福而考虑并设计的。业务一如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例子在我们外贸界比比皆是。一旦发生风险,小则利润化为泡影,大则累及家庭和谐幸福。至于更甚者,动摇公司根基,危及全体员工也非惊人之语。
“风控” 事大不可不察。所以,怎样规避风险,如何才能“不立于危墙之下”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一、 辨识“危墙”
欲有效辨识,我们觉得应首先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见识或者说是阅历的问题。如果在外贸圈摸爬滚打的时间较短,自然见识受限,无法很好地辨识风险,常有身处险境而不自知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仔细揣摩别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外,还要多研究相关书籍上的案例分析,这也是增加阅历的好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积月累定有斩获。其二,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有助于发现问题、识别问题。诚然,风险有多种,但我们如果把这些风险追根究底分门别类的话,还是有头绪可理有要领可抓的。我们会发现无论这些风险以何面目示人,最后无非是质量或交期的问题。正因如此,于是我们也就有了规避风险的线索或抓手。
例如,对于一个服装订单的处理不仅仅是成本核算的问题,还有与质量、交期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从面辅料的组织到加工厂的选择,顺着整个业务流程每一个节点都必须有质量、交期的反复权衡,都要问一下自己的工作安排是否满足了质量、交期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梳理”也就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疏忽。这种工作方式使业务流程的重要性得以充分体现。ISO质量管理体系认为规范的业务流程有助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绝非形式主义。
二、 标志“危墙”
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发现或辨识“危墙”自然就能避开。然而,现实中确实还存在着因自制力较弱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无法避开“危墙”的人。此种情况下公司一些风控方面的刚性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规章制度本质就是公司层面上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文件不但向相关人员明示了“危墙”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而且同时也阻断了通向“危墙下”的路。它以另一种方式保护了员工的利益,这也是管理层的职责所在。
如果我们的相关人员能从这些文件中汲取相关的经验教训,如果这些文件得以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即便我们没有触类旁通的领悟力举一反三的执行力,也可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被绊倒两次”。
三、 避开“危墙”
毫无疑问,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是我们避开“危墙”的最主动且最有效的“工具”。另外,公司大力推广的信用保险在防范发货后的风险及客户信用摸底上有其独特作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我们养成良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它对合格供方评审、单证制作流程方面的一些规定很值得我们消化吸收。
写在最后:本稿件是笔者工作当中的一点体会,与其说是写经验毋宁说是写教训。“风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想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写透彻是不可能的。挂一漏万实难避免,权供各位同仁参考。
转载于《舜天盛泰信息(2)》